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4-07-07 10:51:5982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老师 像这道题 它为什么求的是现值 我以为求的是终值 用通俗点的话怎么理解呢 现值:把未来的钱“拉回现在”,看看值多少,判断是否比现在投的钱多。 终值:把现在的钱“推向未来”,看看能涨多少,但和“现在该不该投”关系不大。 投资决策的本质是比较现在的付出与未来的回报是否等值。 现值把所有未来的钱统一“折算”到现在,可以直接和初始投资(现在的300万)对比。 如果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总和 > 初始投资,说明项目“值钱”,能赚钱;反之则亏。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11-07 14:26 26次浏览 这个公式等号右边的不明白为什么? (1+i)⁻ⁿ 等价于 1÷(1+i)ⁿ,是未来1元钱按利率i、n期折算的“现在价值”,乘以终值F,就是把未来的钱换成现在值多少(现值P)。 简单说就是:一个数的负n次方,等于这个数的n次方的倒数;反过来,一个数的n次方的倒数,也等于这个数的负n次方~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1-07 14:26 20次浏览 老师,当期利润和当期损益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完全一样,但关系紧密: - 当期损益是“当期的所有损益类科目(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总称”,是个“科目集合”; - 当期利润是“当期损益计算后的结果”(利润=当期损益里的收入+利得 - 费用-损失)。 简单说:当期损益是“组成部分”,当期利润是“计算结果”。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1-07 14:26 24次浏览 这个折旧为什么贷库存商品,为什么不是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 但本题是乙公司自身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属于“被投资单位资产计量基础的调整”应该对应的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老师板书存在问题, 对于计提累计折旧不会出现库存商品的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11-07 14:26 17次浏览 我 还是不太明白 为什么要 ×(1+i),原理是什么? 复利终值和现值是 “终值→现值” 和 “现值→终值” 的逆运算,两者通过 “(1 + i)^n” 和 “(1 + i)^-n)” 相互关联。本题中,10 期的终值系数乘以 9 期的现值系数,最终会抵消掉 9 期的复利影响,剩余 “(1 + i)”,这就是乘以(1 + i)的底层原理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07 14:24 21次浏览 老师为什么不直接算最终离职人数?为什么还要算前两年的 在等待期的前两年(2019 年、2020 年),最终离职人数是未知的(要到 2021 年可行权日才确定)。因此,会计上需要基于 “预计离职率”先估算当期应承担的费用;到下一年,再根据新的离职情况调整预计,最终在可行权日(2021 年)用实际离职人数确认剩余费用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07 14:24 19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第三小题没太懂。 我觉得在计算直接材料采购的金额的时候应该是需要采购的量乘以单价。而讲义给出的是生产量在没有加上期末,也没有扣掉期初之前的那个,不懂 产品成本预算里的“直接材料成本”,是生产这些产品实际耗用的材料成本,和“采购了多少材料”无关(采购的材料可能有期初库存、或结余到期末库存,但生产耗用量只和“生产了多少件产品”有关)。 所以第三小题中,生产耗用量 = 第四季度预计生产量(7400件) × 单位产品材料标准用量(12千克/件)= 88800千克 直接材料成本 = 生产耗用量 × 材料单价(5元/千克)= 7400×12×5 = 444000元 专业指导-小王老师 2025-11-03 19:22 31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道题,摊销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240-100)/3=46.66666667 为什么要必须先算一年摊完后再重新摊。意思是签了合同,它的使用期限就做过变更了,是这个意思吗? 是的哈,1. 2018年已按“5年寿命”摊销了1年(摊48万),这部分不能改; 2. 2019年寿命变更为“剩2年”,得从2018年末的账面价值(192万)开始,按新寿命算摊销; 3. 所以2019年摊销额=(192-新净残值100)÷2=46万。 也就是寿命变更是“从现在开始改”,不是“从头重算”。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04 17:41 49次浏览 精华 初始成本个账面价值的区别没有分清楚 初始投资成本是初始花费的钱,花多少就是多少 账面价值是初始投资成本和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比较较大的那个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1-02 13:42 26次浏览 精华 为什么有合同的4000不和无合同的减值5000相抵成减值1000 因为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按 “单项或类别” 分别判断,不能直接相抵,存货跌价准备是针对特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的差额计提的。有合同和无合同的存货,其售价来源(合同价 vs 市场价)、销售预期完全不同,属于 “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存货”,需分别评估其减值风险,不能相互抵消。 比如本题中,有合同部分靠 “合同约定价格” 保障价值,无合同部分靠 “市场价格” 变现,两者的价值驱动逻辑不同,必须分开核算。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04 19:54 27次浏览 精华 红色箭头处1139怎么计算出来的? (625+59)/(1+10%)¹+30/(1+10%)²+(625+30)/(1+10%)³=1139(万元) 未来各期现金流量折现计算出来的 专业指导-小梦老师 2025-11-05 08:40 21次浏览 精华 老师,股利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这题按照股利发放率50%×基本每股收益1.65=0.825,但是按净利润12000×50%/(6000+1200+300)=0.8,究其原因就是分母不一致,我是哪里出问题了 加权平均股数:算每股收益用的,要考虑 “股份是啥时候来的”,只用它在 2021 年实际流通的时间。比如 9 月 30 日才增发的 300 万股,只流通了 3 个月(10-12 月),所以只算 300×3/12=75 万股;3 月 31 日的送股,视为年初就有,全算 1200 万股。最后加权股数是 6000+1200+75=7275 万股。 年末总股数:算每股股利用的,不管股份啥时候来,只要 2021 年底还在,就全算。送股的 1200 万 + 增发的 300 万,年底都在,所以总股数是 6000+1200+300=7500 万股。 每股收益:净利润 12000 万 ÷ 加权股数 7275 万 ≈1.65 元 / 股(看 “用了多久”)。 每股股利:现金股利 6000 万 ÷ 年末总股数 7500 万 = 0.8 元 / 股(看 “年底有多少”)。 股利支付率 50%,是 “总股利 6000 万 ÷ 总净利润 12000 万” 算的(总量比例)。而 “每股股利 0.8÷ 每股收益 1.65≈48.5%”,是因为分母股数口径不同,不是算错了,只是两种口径的正常差异。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05 19:28 23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