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4-07-07 08:02:0963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老师说,收利息和打算出售的公允价值各算各的帐,那么公允价值变动,为什么不能直接从1200到1300,就直接记公允价值变动100呢? 其他债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原则:它同时涉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两个,二者不能直接用 “公允价值时点差额” 简单计算。 摊余成本: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利息调整,反映债券的 “内在价值”(类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逻辑)。 公允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当前摊余成本的差额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反映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 假设直接用 “1300 - 1200 = 100” 来计公允价值变动,会忽略摊余成本的动态变化。 其他债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为“当前公允价值 - 当前摊余成本”,因为摊余成本随实际利率法动态变化,直接用公允价值时点差额会忽略债券内在价值的调整,导致计算错误。 专业指导-媛媛老师 2025-11-01 14:40 22次浏览 老师好,麻烦您写一下马老师说的240000和51000分开的分录好吗?谢谢老师 借:固定资产清理 240000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40000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01 14:37 46次浏览 第一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为什么不是用134直接除以5年,得到每一年的摊销额,而是第一年要用866*5%计算? 未确认融资费用是 “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反映的是融资成本(即因分期付款而多付的利息)。它的摊销不能用平均法,必须用实际利率法,按照 “期初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 来计算。 假设该无形资产是分期付款购买,总价款的现值是 866 万(这是期初的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是 5%。 第一年的融资费用摊销额 = 期初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 = 866×5% = 43.3 万。 而 “134 万”(推测是总融资费用,即 200×5 - 866 = 134)是总融资费用,但因为每一期的 “摊余成本” 在变化(还款后摊余成本会减少),所以不能平均分摊,必须逐期用 “期初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 计算。 简单来说,未确认融资费用是 “融资利息”,得按照实际利率法(期初本金 × 利率)摊销,而不是简单的总费用平均分配,这和银行贷款还利息的逻辑是一致的(前期还的利息多,后期本金减少后利息也会减少)。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01 14:35 13次浏览 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50咋说 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需先调整乙公司净利润因存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调减净利润60万元,调整后净利润240万元再按持股比例20%计算,投资收益为240×20% = 48万元,乙公司宣告的现金股利在权益法下不影响投资收益,因此答案选A。 专业指导-韩韩老师 2025-11-01 14:34 18次浏览 老师,我认为辅导书上的理解是错误的,答案与正确一致。存活的可变现净值为合同价减加工成本减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直接可得出M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69万。先求取机床的可变现净值和成本,过于繁复,可能和题干干扰信息过多,没有分析清楚存货的解题思路有关。另外,我坚持认为预付年金的终值系数的推导公式错误。只可能有现值的变式,不肯可能有终值 确实繁琐点 包括现实中,哪怕材料是用于产品生产的,但如果继续生产产品减值太多,直接销售原材料还能盈利,那可能有些企业就会选择直接出售原材料。 但是在咱们教材中以及考试中,就不能考虑直接出售原材料这种情形。所以确实会有区别。 咱们考证备考只能按照教材的来。 年金公式推导这都是大佬级别的人推导出来的,给出的结论。咱们可以之后有足够的证据推翻它,重新编写教材。但是现在咱们为了考证学习,只能认可这个公式推导,去记忆、运用它。 专业指导-小梦老师 2025-11-01 14:32 35次浏览 老师,这题因为交易费用下降,投资报酬上涨,导致最佳现金持有量下降至50%,为什么甲公司采取的措施还要将最佳现金持有量降低50%。 1. 交易费用从100变50(便宜了):以前因为换现金手续费贵,得尽量多囤点现金,少折腾几次;现在手续费便宜了,哪怕现金少点,不够了再换也花不了多少钱,没必要囤那么多了。 ​ 2. 投资报酬率从4%变8%(存钱利息高了):手里现金放着不生钱,存去买有价证券能赚更多利息了。所以更没必要拿大量现金在手里,多存去赚利息才划算,自然“最划算的现金持有量”就降下来了。 这俩因素一起作用,算出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直接降了50%,所以公司的措施就是跟着把实际持有的现金,也降低50%,才能保持“最划算”的状态。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1-01 14:30 24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本题目剩余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剩余的长期应付款如何转出,该题无形资产已经出售,希望附上分录 出售资产不影响未确认融资费用和长期应付款呢,这就相当于融资借款购买资产,即使把资产出售了,借款依然存在,需要正常按期摊销,按期支付,不能因为资产处置了,债务也不存在了。 2016年期初长期应付款摊余成本 = 1071.28万元 2016年应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 = 1071.28 × 6% = 64.28万元 ① 支付当年长期应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400 贷:银行存款 400 ② 摊销当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 64.2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64.28 (注:2016年末长期应付款摊余成本 = 1071.28 + 64.28 - 400 = 735.56万元) 以此类推,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30 17:27 36次浏览 精华 老师,资产处置损益这里能再仔细讲一下吗 谢谢 同学你好,清理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的步骤如下:1、终止确认资产转入到固定资产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借: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以后清理期间,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清理中发生的费用,如发生清理费用,借: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贷方反映清理中的收入,如变卖材料所得,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最后清理完毕,把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全部转出,如果固定资产清理是贷方余额,则借:固定资产清理贷:资产处置损益(表示赚钱了),如果亏损了则是相反分录 专业指导-彬彬老师 2025-10-30 17:21 27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里第3步求F题目不是已经给出F了怎么还要求F,没绕过来。 老师的意思只是这是一个年金终值的问题,用到终值=年金*年金终值系数的公式,不是求终值,用这个公式,其实求的是年金,是A,推导一下就可以求A了,不是F哈,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29 21:37 30次浏览 精华 老师第二步,1450为什莫/2 2020年度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1450万元是全年利润,而甲公司是2020年7月1日取得乙公司股权,仅需核算2020年下半年(7-12月)的净利润,因此用全年净利润除以2,得到下半年的利润(题目明确“每月利润均衡”,所以半年利润=全年利润÷2)。 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5000-4500=500万元)是无形资产导致的,该无形资产剩余使用年限10年,因此2020年下半年(6个月)需补提的摊销额=500÷10×(6/12)=25万元,这部分摊销会减少乙公司的净利润,所以调整后的下半年净利润=725(1450÷2)-25=700万元。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28 11:19 50次浏览 精华 问甲的初始入账金额 为什么20000*80% 你好同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因此,不能使用被合并方(乙公司)自己报表上的价值(15,000万),也不能使用合并方(甲公司)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30,000万),而应站在​​最终控制方​​的视角,看这个资产在集团“合并报表”上值多少钱。 甲公司发行股票换取的只是乙公司​​80%​​ 的有表决权股份,并非100%的股权。因此,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应该是它获得的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所对应的那部分净资产份额。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公式为: ​​初始入账金额 = 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账面价值 × 持股比例 + 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时形成的商誉​​;在本例中,题目明确说明“与乙公司相关的商誉金额为零”,所以公式后半部分为0。 所以初始入账金额是:20,000万元(乙公司在集团账面上的总价值) × 80%(甲公司获得的份额) = 16,000万元。 如收到老师回复后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随时追问,加油~ 专业指导-穆易老师 2025-10-28 14:03 30次浏览 精华 这道题不会做,也不明白题干中的外加当年净利润的20%, 在求留存收益的增加时要1-20% 外部融资需求 = 增加的敏感性净资产 - 留存收益的增加 增加的敏感性净资产:10000×30%×40% = 1200万元 留存收益的增加:先算净利润,再考虑 “固定股利 + 净利润 20% 的额外股利”,即留存比例为1 - 20% 最终计算得 1150 万元所以外部融资需求 =1200 - 1150 = 50万元,选 A。 “1 - 20%” 是因为净利润中有 20% 用于额外股利,剩下的部分参与留存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0-23 09:54 31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